江中孤島與蒼坡古村
二十八日主要遊覽溫州甌江上的江心嶼及楠溪江邊的古民居,有三件事值得一述。一是江心嶼出乎意外的古意盎然,隨處可見蔥鬱的古樹與嫩綠的楊柳,我們沿著島上河堤邊走邊聊,雖然初春寒意逼人,心情卻恁地輕鬆自在,江對岸嶄新高樓櫛次鱗比,卻多半是空屋,偏處浙江東南一隅的溫州,也難免染上中國當前的房地產熱。不知不覺間走到清乾隆時期重建的江心寺(見右上照片),大門兩邊書有疊字聯,上聯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聯是「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頗有趣味,老呂回應此聯,提及其友人曾告以一上聯:「煙鎖池塘柳」,迄今歷千年尚未見到合適下聯,有一位我們尊稱「周老」的長輩曾嘗試對之如下:一為秋染錦湖堤,另為炮埋鎮海樓,惟均有瑕疵。二是蒼坡古村在遍尋無著、幾近失望下竟被意外地找到(見左上照片),該村為南宋時期所建,村內筆街、街側硯池、村外筆架山等(見右中照片),依稀可見當初「文房四寶」的佈局。漫步於村中,但見四位村民在街邊住家外打麻將,多人圍觀,復見一老農蹲在屋簷下,專注地整理舖滿一地的白蘿蔔片,另見到三位中年農婦在屋外廊下閒話家常,幾隻土雞則在院子裡覓食,偶而遇見一、二孩童在巷衖奔跑,有一種閒散、樸素的情緒逐漸襲來,時間彷彿回到遙遠的農業社會。在一幢老宅裡,老石和我發現畢生致力於研究中國農村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題字:「歷史古村 文化瑰寶」,不覺發出會心一笑,只是村屋逐漸傾頹,處處難掩髒亂,甚至出現外牆貼滿粉紅色磁磚的三層樓水泥建築(見左下照片),委實令人扼腕。三是五人兩度光顧的溫州五馬街旁「楠溪第一樓」的酒菜,中國風的古典裝潢,雅俗共賞,楠溪炒粉乾、芥菜炒冬笋、楠溪豆腐鯗、農家瓦缸菜、黃魚等(見右下照片),配上米釀琼或狀元紅,真屬老饕級的享受,尤其是冬笋,經過老石指點,師傅由原本的切片改為滾刀塊,嫩脆之感頓然而生,更為這兩頓飯平添佳話。
二十八日主要遊覽溫州甌江上的江心嶼及楠溪江邊的古民居,有三件事值得一述。一是江心嶼出乎意外的古意盎然,隨處可見蔥鬱的古樹與嫩綠的楊柳,我們沿著島上河堤邊走邊聊,雖然初春寒意逼人,心情卻恁地輕鬆自在,江對岸嶄新高樓櫛次鱗比,卻多半是空屋,偏處浙江東南一隅的溫州,也難免染上中國當前的房地產熱。不知不覺間走到清乾隆時期重建的江心寺(見右上照片),大門兩邊書有疊字聯,上聯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聯是「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頗有趣味,老呂回應此聯,提及其友人曾告以一上聯:「煙鎖池塘柳」,迄今歷千年尚未見到合適下聯,有一位我們尊稱「周老」的長輩曾嘗試對之如下:一為秋染錦湖堤,另為炮埋鎮海樓,惟均有瑕疵。二是蒼坡古村在遍尋無著、幾近失望下竟被意外地找到(見左上照片),該村為南宋時期所建,村內筆街、街側硯池、村外筆架山等(見右中照片),依稀可見當初「文房四寶」的佈局。漫步於村中,但見四位村民在街邊住家外打麻將,多人圍觀,復見一老農蹲在屋簷下,專注地整理舖滿一地的白蘿蔔片,另見到三位中年農婦在屋外廊下閒話家常,幾隻土雞則在院子裡覓食,偶而遇見一、二孩童在巷衖奔跑,有一種閒散、樸素的情緒逐漸襲來,時間彷彿回到遙遠的農業社會。在一幢老宅裡,老石和我發現畢生致力於研究中國農村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題字:「歷史古村 文化瑰寶」,不覺發出會心一笑,只是村屋逐漸傾頹,處處難掩髒亂,甚至出現外牆貼滿粉紅色磁磚的三層樓水泥建築(見左下照片),委實令人扼腕。三是五人兩度光顧的溫州五馬街旁「楠溪第一樓」的酒菜,中國風的古典裝潢,雅俗共賞,楠溪炒粉乾、芥菜炒冬笋、楠溪豆腐鯗、農家瓦缸菜、黃魚等(見右下照片),配上米釀琼或狀元紅,真屬老饕級的享受,尤其是冬笋,經過老石指點,師傅由原本的切片改為滾刀塊,嫩脆之感頓然而生,更為這兩頓飯平添佳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