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石頭呼叫起來”: 一個棕枝主日的挑戰

 這篇證道辭是大衛.瑞德(David H.C. Read)1972.3.26.棕枝主日在麥迪遜街長老教會宣講。

 

經文: “眾人中有幾個法利賽人對耶穌說: ‘夫子,責備你的門徒吧!’ 耶穌說: '我來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路加福音第十九章第39-40


 在最近發行的一期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一位拉比(rabbi)的一篇文章再次引起對於奧斯威辛(Auschwitz)的恐懼及憂慮,他並做出結論,這樣一種規模的暴行及如此劇烈的痛苦,終究把信仰聖經的神(Biblical God)的可能性消抹殆盡,而來自其他拉比的信件則在奧斯威辛後的信仰標題下被刊印,指出儘管這個大屠殺罕見的殘忍及科學性質,但對信仰的痛苦煎熬,並沒有甚麼新的增添。猶太人民一而再地成為痛苦及暴行的受害者,幾乎達到無與倫比的地步,但就是透過這群人民,世人方知神的公正及憐憫,這個矛盾一直存在。如何將這樣的信仰和無辜者受盡折磨及歷史上任意屠殺的殘酷事實相調和,乃是一個難題,且至少如約伯記(Book of Job)一樣古老,而最後它絲毫未被奧斯威辛令人震驚的計算數字加以改變。它是個人性的,一個快樂的孩童突然遭到癌症打擊或者被一個酒醉駕駛撞死--而你們有權利問我: “你的慈愛之神在哪裏?”

假如我繼續維持信仰,那不是因為我能解釋這樣的事情,不是因為某些聰明的作者已經證實這些恐怖的背後有某種美麗的計畫,也不是因為我不願面對發生這等事情的事實,我們或許已經訓練自己把戰爭、地震、飢荒及火災等悲劇淡化為一個電視銀幕上微不足道的畫面,很快地被一個廣告掩蓋過去,但是這種現實再次衝擊的時刻總是會一直發生。在馮內果(Vonnegut) “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 5)” 新的電影版裏,德勒斯登(Dresden)大轟炸的極端現實被顯露出來,在那裏,這一時刻還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女士們正在購物而孩童們正在街上玩耍,下一個時刻,我們則置身於燃燒著烈焰的廢墟中,一個堆放屍骨的房間,一片濃煙及灰燼的火海。假如我們保持諴默,石頭也要呼叫起來,馮內果以他特有的宿命論招牌為這場景消毒,事情就是這樣(So it goes)電影充斥著一種贖罪式的同情及瀉藥式的幽默,但基督徒卻不能夠逃避問題: 慈愛之神在哪裏?

 對我而言,答案不是一種哲學,也不是一種淡漠(detachment),就像問題終究是個人化的,因而答案必然也是如此。那神聖的聲音必定不在雲端而就在石頭呼叫起來的地方,我的信仰必定是植基於從前在那裏、目前在那裏而未來也將在那裏的一位神,在這個節點上我需要一位有著血肉之身的神,一位有著一顆跳動的心的神,一位在苦難及喜樂中說著我們語言的神。他將不是一位我在一連串辯論終局所發現的神,而是一位以他愛的強大力量喚醒[我們]認可的神,他將是足夠卑下坐在一頭驢背上騎進我內心卻又如此威嚴連石頭都呼叫起來的一位神。

是的;這就是棕枝主日(Palm Sunday)對我所說的,如果允許的話,我願意和你們分享一個回憶,那是由於 第五號屠宰場” 使我回想起來,因而具有一股特別力量。在這電影裏的一個環節,美國籍戰俘蓬鬆列隊在穿著制服的德國少年看守下,疲憊地經過另外一群戰俘正瞪著眼睛從鐵絲網望著他們,我想我認得出他們是俄國人,同時一個栩栩如生的影像閃進我的腦海。

那是1945年棕枝主日--325日,我正站在位於德國西部9A戰俘營圍著鐵絲網的一塊場地內進行一個服事(service),那是我離開距該地東邊50英里遠一個小而安靜的軍官戰俘營之前幾天,來到這個將近10,000名戰俘的大集中營--有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波蘭人、俄國人及其他人,彼此相互隔離。聚集的會眾蹲在我前面泥濘的草地上,很少人足夠強壯到可站立起來,這些人剛從東部他們的營地行軍五百英里,而在跋涉途中還遭到我方飛機掃射,其中一些人因筋疲力竭及飢餓瀕臨死亡,那天早上僅有的希望音符似乎是從西部朝向我們前進的第三軍團(the Third Army)槍械所奏出遙不可及的管風琴音樂(organ voluntary)。

在這樣一個時刻,面對這樣一群會眾,你要宣講甚麼? 耶穌。哪個耶穌? 不是那位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不是那位感性的耶穌;不是那位革命性的耶穌;甚至不是那位導師及治病者。你說的是無所畏懼騎進黑暗的一位,是將他毫無污點的生命屈從於人類汙穢的一位,是讓痛苦、荒謬及孤寂的全部浪潮沖刷他的一位--是為了我們而讓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位。基此,耶穌刻意將自己向敵人顯露以引起他們猛烈抨擊,這位耶穌將離棄神而陷入歧途的人類之終極痛苦承擔在他自己身上,並且為了我們而經歷地獄,這位耶穌就是依然會來到我們面前的一位,如同他對多馬(Thomas)所做的,門都關了,” 而他向我們顯示傷口,就是這個懇求一對一地直指我們的本心,驅使我們接受: “我的主! 我的神!”

那一天我說的話語被刺骨寒風攜帶著越過我面前這些人的頭頂,而明亮的春天陽光幾乎像似嘲笑我為宣講在基督裏神的慈愛所做的努力是如此脆弱,這是天道(Nature)對人類極度痛苦似乎顯得全然漠不關心的一些時刻之一,你會疑惑--所有這些有道理嗎? 就讓某種宇宙骰子來決定我們是否生或死,事情就是這樣。隨後我前所未有地知曉基督顯現,在我面前的這些人也知曉,他們後來都談起。那樣的一種顯現,不是依靠牧師的話語,也不是依憑他們的瞭解,因為我環視週遭一刻工夫發現另外一群會眾,在帶刺鐵絲網的另一邊,一列靜默的、虔敬的、仰慕的俄國戰俘正專注地[透過鐵絲網]凝視著。

要拿甚麼來認識基督? 我不知道;但是棕枝主日有一件事對我而言通常是意謂神難以抗拒的極大力量來自耶穌沾染著血的人性。毋庸置疑在他心裡高潮已經來到,他把為隱藏人類救世主的宣告所持謹慎態度拋開。他不想以加利利(Galilee)受歡迎的牧師被讚揚,他也不想以治病者及施行奇蹟者被圍捧,最重要的,他不想以觸發一場動亂而將他抬捧上祖宗們的寶座,所以他時常告誡門徒不要說他是救世主(Messiah)的任何事,甚至對那些被治好病的人說趕快離開並保持諴默。他沒有選擇被表彰為偉大的正義導師為來世所景仰,他沒有選擇被認可為一位魔術師,可以把石頭變成麵包並從殿堂尖塔安全跳進空中,他也沒有選擇在山頂的那個時刻,當三個最親近門徒看見他以超自然的亮光變像並聽到神聖的聲音: “這是我的愛子: 你們要聽祂。我們讀到的則是: “…當那些日子,門徒不提所看見的事,一樣也不告訴人。他在等待,一直等到當他們明白他是怎樣的救世主的時刻來臨,而當完全屈從於黑暗力量,他會為愛贏得勝利。

現在他拋掉所有克制並邀請世人的承認,是的,在一位君王進城這個可悲的滑稽模仿劇中,以一匹普通驢子為座騎而不是一匹皇族戰馬,以佈滿灰塵的棕樹枝及骯髒的衣服墊在他底下而不是一大片紅地毯,以興高采烈的農民做為皇家護衛隊,現在他要求我們的反應及我們的擁護。當焦慮的、以安全意識為重的法利賽人懇求他遏止其門徒的熱情時,我們又如何能夠躲避他所使用字語的力量? “我來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

也就剛好是現在,當耶穌的形象再次從所有信徒都太常保持諴默的教會聖堂顯現,數以千計的人在問: 這是誰? 任何真正關心一個回答的人必定會用像這樣的話語來應對: “我來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你們難道聽不出來在這簡要及輝煌如詩的語片中,這些話有著耶穌真正可信的聲音? 就在那裏,當他進入地獄之門,我們看見了對我們所受痛苦的回答並聽到了我們神的心跳,除此之外,它還能意謂甚麼呢?

這不是受歡迎的哲學家、不是地方性的救主、不是一時的先知在說話,他聽到並接受門徒的稱頌(hosanna),他眼睛越過他們望向擁擠著的群眾,在他們顯得笨嘴拙舌的喝采聲中發現對他們的主一種猶豫不定的認可,他聽到孩童的歡呼並再次感謝父神祂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然後當太陽沉落,餘光閃爍在他底下的石頭上,他發現所有受造之物對它的神都有所反應。不; 所謂天道只是冷漠地凝視人類的痛苦,這不是真的,石頭都大聲呼叫起來--舉凡他不會將之變成麵包的石頭,他們撿起來擲向一位淫蕩婦人的石頭,被建成亮麗殿堂的石頭,布滿在大衛(David)殺死歌利亞(Goliath)所在山谷的石頭,默默陪伴人類經歷善惡的石頭--當神子在他的十字架上被立為王,石頭將大聲呼叫起來。

這就是棕枝主日的挑戰--在黑暗最為專斷之處發現光明,並在被釘十字架的(the Crucified)認出我們的救主及我們的神,或許身為門徒的我們對有關我們信仰的鮮活中心太常保持諴默,我們有如此多的事要做,如此多的事要談論,而如今,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石頭正呼叫起來,耶穌再次現身--在書籍中,在繪畫中,在青年人活動中,在音樂中,在地鐵牆壁的塗鴉中。我們在教會的工作不是同法利賽人站在一起驚愕及斥責,而是撕掉耶穌曾被隱藏於其中的所有裝飾,驅散像是圍繞著他的晦澀贅語的迷霧,而讓他來說。比如今天早上我們接受的這段話語,傳達出耶穌自己所做他對我們生命的要求的見證。無論是教會內或教會外的任何人,想要多瞭解他,想要知道他是誰,以及想要知道在這個令人感到困惑及威脅的世界哪裏有一種信仰能夠倚靠,那就必須在他從通過聖週(Holy Week)逐漸加深的黑暗直到復活節(Easter)破曉的這段時間,來聆聽他及注視他。

我們在這天對耶穌的致敬不能如同那些無知的棕枝主日群眾,我們知道將要發生的是甚麼,我們的頌讚必須來自我們對為我們而死的主所具有的意象(vision),以及我們所抱持的信念,那就是在他身上只有神的光照亮我們,這光能夠跟隨我們通過每一個可能的黑暗直到完美的日子。

 

(全文譯自John McTavish所編Preacher, David H. C. Reads Sermons at Madison Avenue Presbyterian Church一書,第174~177頁,2017年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