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證道辭是大衛.瑞德(David H.C. Read)於1974.12.8.將臨期第二主日在麥迪遜街長老教會宣講。
經文: 馬可福音第十二章第1-12節
讀經: 以賽亞書第五章第1-7節; 馬可福音第十二章第1-12節
曾經有一位教會信眾喜歡每星期天早上來崇拜,而且經常坐在同一個長木椅的固定位置,他喜愛唱最熟悉的聖詩,以及跟往常一樣的時間起立及坐下。由於他所居住的城市,古老的建築經常被拆除,他所居住的國家,老舊的思考及行為方式似乎正在快速消失,而他所居住的世界則充滿不穩定及不安全,因此他喜歡感到有這麼一個地方至少所有事情是和往常一樣。所以,當他每個星期天來崇拜他祖宗的神,他期望看到唱詩班位在邊緣和背後有圍著靠背的長排椅座,聖餐桌放在聖堂中間,牧師在正確的時間站上講壇。然而,有一天他來到教堂,發現所有事物都顛三倒四,唱詩班不見了,他們的聲音從他後上方的樓廳飄下來,聖堂熟悉的物件被清的一乾二淨,他憤怒的眼睛所面對的是一些奇怪飾物,在還沒來得及把所有這些吸收消化,他發現自己得唱一首以前從未聽過的聖詩,而最糟的則是所聽到的證道辭是牧師站在左邊講台而非右邊講壇宣講。在這節骨眼上,他伸手去拿大衣準備離開以示抗議,神忽然對他說: “等一會兒,我完全了解你喜歡依著你的習慣崇拜我,而不想被分心。你知道,在天國我們也是有許多好習慣,但有時候,就只偶爾一次,打破例行的常規也很不錯,即便是天使,有時也可能會感到厭倦,而我不僅是你祖宗的神,也是你後代子孫的神--他們有時候喜歡改變。所以,就只是再坐下來,而你也許會聽到我的聲音是你以前從未聽過的。”
我的朋友們,這是一個比喻,它還達不到耶穌比喻的標準,但目的一樣。有任何人需要一番解釋嗎? 就耶穌的比喻,我們能針對它提出的問題爭論好幾小時,但這個比喻由於是我自己寫的,因此我可以權威地說一次重點,它只是在說我們所有人偶爾需要擺脫一下我們宗教例行的常規,儘管那是好的,以便能夠聽到神以一種新穎而生動的方式說話。
耶穌利用比喻正是為此目的,他的聽眾已經習慣於講道、解說經文及正式禱告,當它們被虔敬地執行,他從不攻擊這些宗教常規,而且他自己也是猶太會堂固定的崇拜者。但是為了喚醒人們並撼動他們,體認到他們所宣稱相信的事都真的是真實的,真的是艱巨的,是名符其實地攸關生死的事,因此他說故事--熟悉的故事但採用一個新的變化、原來的故事但賦予高度爭議的問題、使人笑的故事、使人哭的故事、迷人的故事、瘋狂的故事、簡單的故事、複雜的故事、快樂的故事、震驚的故事,而且這些比喻經常通過世上最會講道階層--神職人員--為之辯解。當他說到今天早上我們正要聆聽的故事之後,我們讀到
“他們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
令人諷刺的則是我們成功掌握了耶穌的比喻,因此一些應該刺激我們靈魂甦醒非比尋常的故事,卻被歸類為聖經中最平常的素材,它們的內容和意義,我們知道的一清二楚。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我們採取的做法之一就是把比喻直接了當地放在它的歷史背景當中,於是證道辭一篇接著一篇對那些聽講的人解釋比喻該有的意義。我們是需要這樣做,但它應該只是讓比喻對著我們說的一種勇敢嘗試的開端。當馬太寫著
“他們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我希望他加寫: “我們是否看出這比喻也是指著你們說的”,那些宗教領袖至少具有洞察力知道他們是標靶,那我們呢?
我可在一兩分鐘內把這個比喻的歷史背景及其用意說給你們聽,以色列如同神的葡萄園,祂把這特殊財物託付給一群人,他們是祂信息的攜載者及真理的見證者,這種想法耶穌的聽眾是熟悉的,以賽亞書第五章大量使用了相關的隱喻。當耶穌說到葡萄園被園戶忽視,他是在回應先知始終如一的主題,而他的聽眾從葡萄園主人打發去的信使會立刻認出就是同樣的先知,有些甚至聽到耶穌公開譴責那些拒絕古老先知的人: “你們有禍了! 因為你們修造先知的墳墓,那先知正是你們的祖宗所殺的”。
當他繼續說到葡萄園主人打發他自己的愛子,他的聽眾會明白他正在大膽地宣稱他是唯一的神子,並預言他們也會拒絕他並且置他於死。
耶穌說這個比喻正處於一個緊張時刻,那時他正在耶路撒冷過他最後的逾越節盛宴,而他的聽眾中有一些人正計畫除去他,所以當他指出雖然他的人民將有大禍臨頭,但從而也會帶來一個新的葡萄園和新的園戶,他們要趕緊行動。這確實是一個帶刺的故事,須以驚人的勇氣和先知的見識說出。歷史背景就這麼多,我們是否該讓它就留在那裡為止?
沒有甚麼會比假定我們能夠把這個比喻只視為針對耶穌時代猶太人的一根刺更自滿及危險,我們必須承認基督教歷史中某些最醜惡的篇章,它們的撰寫者都是把拒絕耶穌這個罪責完全落在猶太人身上,而充耳不聞他的審判話語是針對我們所有人。每一項針對耶穌同時代人的指控--他們對神的存在視若無睹、他們規避祂的律法、他們不負責任、他們虛偽、他們對人的需要無動於衷等--都可以同樣地針對每一個時代,包括我們這時代,以及針對自稱為基督徒的團體。因此,本著神的恩典,我們能看到這個比喻是如何針對我們嗎?
“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 我們在這裡有了一個比喻慣常的真實細節,假如它是一個像某些學者所宣稱的寓言,我們將有很多工作去弄清楚所謂籬笆、壓酒池、樓是指甚麼(我能聽到一篇就只根據這三點的證道辭! ),而神是個缺席的園主的笨拙圖像應該也會被留給我們。不,這裡所明確傳達的,人類(包括你們和我)不是我們所居住世界的園主(owner)而是園戶(tenant)的信念,它給了正處於當前一個重大關注課題之中的我們以重重一擊,我們對待這個美好地球的行為是像負責任的園戶? 或者是像依著我們自己甜蜜意志就能處置它、開發它、為它爭吵的園主? 這是潛藏在我們有關環境生態、保育及世界糧食供給的分配等所有爭論底層亟待解決的宗教問題。現今信仰神常被視為個人癖好,不具有任何實際後果,就像對古董家具的一種偏好或成年老酒的一種嗜好,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信--它沒甚麼要緊,不是嗎? 但是這個比喻明白點出,若是信仰神,真正的信仰神,我們就必須以這個星球的房客身分來決定我們的行為,以及決定我們對所被給予利用及享受的任何事物的態度。假如我們信仰神,則知我們在這地球上是園戶而不是園主,這樣一種信念的強化具有實際後果,舉凡冥想及禱告、和其他人一起崇拜、認知我們所承擔的責任、接受寬恕及明白福音使人和好的力量等--這些事不再被放在生活的外圍而是在生活的正中心。假如人類要把這種對信仰的忠誠視同一個無用的過往遺跡而從船上丟進水裏,則我們對地球被掠奪、它的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它的遞減報酬被野蠻爭奪等所具有的一股龐大的約束性影響力也將隨它而去。耶穌說,“你們是園戶,不是受造之物的主人,忘記主人即是打開暴力恐怖和終極災難的閘門。”
園戶,這就是我們,不僅共同是這艘地球太空船的乘客,而且每一個人都是一位乘客。假如我被問到: 一位信神者和一位不信神者有甚麼不同? 我不會去強調一位具有接受大量教義的能力,另一位則認為這是難以置信的,而會直接指向責任、尊重及對感恩的依賴這等問題。總之,這個選擇並不是在那一大堆神學主張的接受和否認兩者之間,而是在以下兩者之間,亦即或是宣稱我們可以完全控管我們自己的生活,這世界的所有好處都是以我們的方式而來的,或是認知我們的生活和一切所有都是神的禮物,我們是要對祂負責及交帳的。這就是生活像一個園戶還是像一個園主之間的差異,如此而已。然而一旦擁有了園戶的想法,它將決定許多事--從我們對保育及世界飢荒的態度到我們對神所承諾給我們來照顧的金錢及財產的使用。
這是耶穌所說麻煩園戶故事背後的基本思維,這些人的行為是完全不負責任的,更糟糕的是他們惱恨及抵制所送來的每一個警告,他們不僅拒絕支付應付的租金,而且攻擊信使以致被傷害、被毆打、甚至被殺死,並把他們丟棄園外。如果這聽起來像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故事,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只是記住耶穌清楚提到的以色列先知,還有世人對待以神的名呼籲要負責及仁慈地利用如此豐富受造之物的那些人的方式--迄今仍經常如此,甚或任何一部分人類以自私的利益橫加干預。
然後,危機出現,也是故事的中心點,園主不但沒有立刻為他被侮辱及殺害的信使報仇,反而做了一個非比尋常的決定,“他現在還有一位可以打發,” 故事繼續進行, "是他的愛子,末後又打發他去,‘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他說道。”那些對耶穌比喻真正聆聽的人的自然反應經常是說: “這太瘋狂了! 有理性的人在知悉這些惡棍對他的信使所做的事之後,怎麼會再讓他自己的兒子去冒這種生命危險。” 而更瘋狂的則是有相當多的評論者認為耶穌應該不會說出故事的這個部分,但這正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在許多比喻中所做的,他告訴我們某個人行為如此荒謬,以致迫使我們停下來並問: “重點是甚麼?” 是的,重點是這裡觸及福音的最核心,我們所被喚醒的簡直是不亞於聖誕節慶的荒謬。
我們是否已經讓這個季節的一些傳統標誌,諸如在熟悉的頌歌中歡慶,以及關於天使、牧羊人和智者千篇一律的故事,扼殺掉神在耶穌出生所為奇妙且近乎不可思議的宣告? 我們問說,園主該做甚麼? 當然該立刻派遣一個懲罰性的遠征隊,然而神對他叛逆的、凶狠的人類應該做甚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次我和一位德軍衛兵在戰俘營外散步,那是一個美麗、晴朗、寒冷的冬日,我們兩人都陶醉於這樣一個可愛鄉間的靜謐中。忽然傳來陣陣嗡嗡作響聲,一隊轟炸機群出現在我們頭頂上方,戰鬥機群隨而迎面撲向它們,當機關槍掃射起來,晴空縱橫交錯著條條煙霧軌跡,一架轟炸機被擊中後猛然衝向地面,其它轟炸機則繼續向附近城鎮丟擲炸彈。德軍衛兵轉向我聳聳肩,
“瘋了,” 他說道, “人類真是瘋了,好心的神應該把他們全部消滅,重新開始。” 這也許就是我們現在仍然覺得想要說的--除了寧願我們自己可以再多待長久一點。
神應該做甚麼? 他所做的是難以想像的--他把自己以人的形式,亦即他的獨生子,出生為一個無助的嬰兒,那是在世界上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周圍環境是最惡劣的,當時大家奇怪地專注於國家之間的對抗和緊張,以迄於今仍然如此。這就是他所做的,這就是我們所崇拜的那種神--祂 “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 假如耶穌說起那位在遠方的園主所做的一個瘋狂行動,它應該會使我們感到吃驚,進而想到聖誕節慶的真實信息是多麼的不可能,它是一種
“如此驚奇,如此神聖” 的愛的終極呼籲,它要求
“我的靈魂,我的生命,我的全部。” 因此,我們的信仰不只是植基於一位我們該順從及尊敬稱為造物主的神(Creator God),也是植基於一位稱為救贖主的神(Redeemer God),因為無論我們如何不順從,祂仍然如此完全地愛我們,並將自己以這位在我們中間成長的小孩之名給予我們: “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你們不是自己的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
“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 在耶穌被他們吊上十字架前幾天,從他嘴裡說出的這句話含有多麼可怕的諷刺意味,“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 他敢讓這句話從永恆之神的心中迴響出來,而他們做的,是遠超過我們的心靈或想像力所能承受的。然而,神在耶穌身上的這個愛卻從十字架流向世間,祂依然在這裡,我們在這個聖誕節慶有注意傾聽祂嗎? 我們是否仍聽到天父的呼籲--不但提醒我們該負的責任,還提供我們祂兒子[來世間]的陪伴情誼,以及祂的靈[對我們生命]更新(renewing)的影響?
故事還沒到結尾,假如這個比喻要用判斷做結,它提醒我們這個愛的禮物不會是枉然的,邪惡雖然自行其是,但已被注定毀滅的厄運。上星期我們與來自帕克東猶太會堂(Park East Synagogue )的朋友舉行完滿及熱鬧的會議,在茶點時間他們其中一位問我有關
“當人子來時,他將會在世上發現信仰嗎?” 這個問題,耶穌的意思會是甚麼,(我發現他比許多被稱做基督徒的更熟悉新約內容) 他說: “當耶穌第一次來時,他並沒有在世上成功建立黃金法則(Golden Rule),他是否認為假如他再來也依然沒用而人類將繼續爭吵及爭鬥?”
雖然在一杯咖啡和一塊猶太餅乾之間沒有太多閒暇去做一個完善的神學回應,但我試著說(這篇證道辭也在內心醞釀),雖然我們確實沒有對耶穌的來臨給予妥善的反應,但他的黃金法則終將獲勝而邪惡將被擊敗。
這是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希望--彌賽亞的國度(Missianic Kingdom)終將獲勝,但是對今天早上正在此崇拜的我們,最關緊要的厥在於,我們對再次提醒我們所有都是來自於祂這位神的立即反應,我們對可用那個說著熟悉文句: “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 的吃驚園主圖像加以勾勒這位神的立即反應,這個聖誕節慶對我們全體的問題則是: “你們有反應嗎?”
(全文譯自John
McTavish所編Preacher, David H. C. Read’s Sermons at Madison
Avenue Presbyterian Church一書,第64~69頁,2017年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