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向日葵






去年夏天菜園有一個畦塊種了十四棵向日葵,一片片鮮黃的花瓣,一朵朵豔麗的花朵,在綠葉陪襯下,確實很美(見第一張照片,6月30日拍攝)。
我是在4 月4日開始種植的,首先施了一些基肥,然後在畦塊上每隔20~30公分播一、二粒向日葵種子並適時澆水,很快就發芽,總共14株幼苗,20天左右已長到10公分高度,有6~8片本葉(見第二張照片,4月24日拍攝),5月8日發現有一棵頂上結花苞,為充分提供該花苞所需養分,遂把第二、三節葉腋各兩朵花苞摘掉,5月14日開出第一朵花(見第三張照片,5月18日拍攝),這時整株數的高度只有40公分,距播種日剛好40天,似乎開的太早。而到6月6日,距播種日約兩個月,每棵都開花了,高度多在120公分上下,有的還開了不只一朵,不過花體會略小,整個花期長達一個多月,為一片綠意的菜園添上些許絢麗斑爛的色彩(見第四張照片,6月9日拍攝)。6月22日菜園老師提醒我向日葵花內的種子可食用,花托肥大者表示已受粉,可做再播種之用,於是在花朵逐漸垂下、花瓣全部凋謝(見第五張照片,7月8日拍攝)之後,將花托最大的三顆向日葵剪下風乾,挖出數以千計的種子,由於體積過小,不適於食用,遂擇較大者留存以做播種用,今年會再種,希望能開出同樣美麗的向日葵花。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嫩莖萵苣






萵苣種類甚多,有結球萵苣、葉萵苣(不結球的)、嫩莖萵苣(俗稱菜心)等,一般而言,性喜冷涼,因此在去年的年頭和年尾種了兩次嫩莖萵苣。
年頭的那次,完全沒有任何概念,買來種子種了再說。記得播種(已忘記確切時間,應該是在2006年12月)後,發芽率很高,由於過密,曾略做間拔,但沒有做移植,葉片呈淺綠色,非常漂亮,惟莖細如食指,也長不高,只是狹長的葉片看起來很嫩而已(見第一、二張照片,分別拍攝於2007年2月19日及3月21日),曾將莖涼拌、葉熱炒來吃,但莖過細、過短,雖然嫩,卻吃不過癮,至於葉子則是食不知味,亦無口感,以致滿腦子對嫩莖萵苣充滿問號,更懷疑買的到底是不是嫩莖萵苣的種子?種子包裝紙袋上印的嫩莖萵苣圖片與我種出來的差異太大!
年尾的那次,則是在9月5日播種於苗床育苗,是用年初所種剩下來的同一批種子(按:一次種不完的種子存放冰箱可保持相當長的時間再種),一個禮拜就發芽,發芽率也不錯,但在10月6日遭遇柯蘿莎颱風,幼苗不是被吹走,就是東倒西歪(見第三張照片右下方,10月8日拍攝),相當痛心,不過並不死心,我沒有立即把傾伏的幼株悉數拔除,而經過一個多禮拜,有些幼株竟然存活,於是在10月15日將它們一一移植到畦塊(按:移植時要注意先略微澆水,保持濕潤,然後用手或小鏟子把幼株連土一起取出),經適時澆水、施追肥,沒想到生長十分順利(見第四張照片,12月1日拍攝),也無明顯的蟲害,只看到一些小黑蟲,但要注意適時插立支柱,以免整株傾斜,約長到70~80公分高度時,頂上會開花,也是綠色,和葉子相似,不太容易分辨得出,莖則相當粗壯,表皮甚至會裂,這時要把握住收成的時機,否則會太老。經查閱種菜日誌,在12月12~29日總共採收23條。至此,終於知道為何叫嫩莖萵苣了(見第五張照片,12月18日拍攝),因為自己種出來的竟然和種子包裝袋上的圖片一模一樣!

把兩次嫩莖萵苣種植的經過加以比較,會不會覺得很有意思?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絲瓜






去年春夏之交也曾利用棚架種了四棵絲瓜,總共採摘68顆,收成比沒有搭棚架的瓠瓜要好,尤其有意思的是8月18日聖帕颱風把棚架整個吹倒,但繼續開花結果,倒塌之後採收了36顆絲瓜,竟然比倒塌之前還多4顆,頗值一記。
絲瓜棚架是利用原來矗立在菜園的兩根木柱,再利用廢棄的木條及丟棄於社區資源回收處的床板,做成六根棚架支柱,棚頂則用撿拾到的竹子、木條以及大片樹枝做成,都是就地取材,雖然很環保,卻難免有點兒因陋就簡。棚架不到兩個榻榻米大小,每一邊中間各種一株絲瓜苗,其中兩株是4月20日向種子店買的幼苗,另兩株則是較早種植的(怎麼來的?已記不起來了,抱歉之至),並於苗旁各立一根細木條,供其攀爬(見第一張照片,4 月25日拍攝),經適時澆水、施肥,生長十分迅速,由於莖蔓會下垂,亦須適時用細繩或蘆葦葉將之捆縛在木條上,以引導往上攀爬,於4月29日,較早種植的兩株已攀到棚頂矣。惟最頭痛的是蟲害嚴重,有一種圓形、黃殼的小飛蟲(似乎是一種瓢蟲)在大量啃食絲瓜葉,經採納來訪友人的建議,用稀釋的樟腦油噴於四根細木條旁的葉背面,蟲兒們雖暫時紛紛飛走,熟料隔天葉子卻一一枯黃,許是樟腦油噴過頭了,委實懊惱不已,所幸並不礙事,絲瓜莖蔓仍繼續生長不已,並開始在棚頂周遭攀爬、開花、結果(見第二張照片,5 月29日拍攝)。6月3日採收第一顆絲瓜,就是第三張照片(5 月29日拍攝)中的這顆,至於採收的時機則是要等到附著在果實底部的花完全枯萎之後。由於棚頂日光充足,只要適時澆水、施肥,棚頂上的莖蔓不但大量發出頂芽,花蕾更是不斷綻放出鮮黃色的花朵,吸引很多蜜蜂來採蜜,即使葉子繼續被蟲兒們啃食,也不再對結果構成威脅(見第四張照片,7月8日拍攝)。7月開始逐漸進入採收旺季,蔬菜達人提醒我,要注意將垂落棚架邊緣的莖蔓隨時移回到棚頂,否則不易結果,同時要將絲瓜套袋(小塑膠袋即可),時機大約在附著於果實的花瓣枯縮後,套袋因可避免果實被一種小蜜蜂叮,將使絲瓜表皮不會有斑點,顏色則會呈鮮綠色,形狀會呈均勻的圓桶狀,瓜肉煮熟後也不會發黑,一舉數得。迄8月18日聖帕颱風來襲前,已採收32顆絲瓜,花蕾卻愈開愈多,正為爾後的豐收興奮不已之時,一場颱風卻無情地把棚架吹倒(見第五張照片,8月19日拍攝),我內心十分沮喪,以為只有悉數拔除一途,幸經蔬菜達人指點,看起來絲瓜莖幹似乎均未折斷,只要原地不動,仍會開花結果,甚至更多,我將信將疑,惟以素重菜園景觀,經將倒塌的棚架略事整理,繼續澆水、施肥、套袋,總共又採收了36顆絲瓜,蔬菜達人所言甚是,我也又學到一課。唯一遺憾的是10月18日拔除所有絲瓜莖蔓及拆除棚架時,未能收集到絲瓜露,可能和棚架倒塌有關。所謂絲瓜露實即絲瓜莖蔓內的汁液,通常可在收成結束時,將近根部的莖剪斷,再將整棵主幹插在保特瓶之內,瓶口用膠帶黏緊後,就近置於地面坑洞並用石塊加以固定住,以使絲瓜莖蔓中的汁液流入瓶內,濾去雜質後,可做為臉部潤膚之用,並可保存數年之久。

這次絲瓜栽植,親身經歷它們遭受蟲害、風災等折磨,卻出乎意料之外地依然獲得相當不錯的結果,福禍相倚,乃世間常理也。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瓠瓜






去年夏天的菜園主要是種果菜類蔬菜,除了胡瓜、秋葵、茄子外,還種了瓠瓜、絲瓜、辣椒、蕃茄等,其中以瓠瓜的收成最差,只採收18顆而已。不過,瓠瓜的外型宛如葫蘆,卻是淺綠色的(見第一張照片,6月30日拍攝),造型很美,同時,拎在手裡沈甸甸地很有份量,印象極為深刻。
記得是在4月10日花了80元向種苗店買了4 株幼苗,隔天就定植在兩個畦塊的邊端,每個畦塊各種了二株(見第二張照片,4月25日拍攝),以便順著地面往畦塊外邊的空地生長,空地上則舖了枯樹枝和乾蘆葦草,以供瓠瓜鬚莖攀爬。到5月中旬,主蔓已有80公分左右的長度,長著10~15片綠葉,每片葉比手掌還大(見第三張照片,5月18日拍攝),生長速度很快。蔬菜達人提醒我,待主蔓長到相當長度時,要及時摘心以利萌發側芽,長成子蔓,而接近主蔓根部的側枝可摘除,因不會開花結果,卻有利於主蔓及子蔓、甚至孫蔓的生長。5月下旬陸續開花結果(雌花才會結成果實),到月底,果實已從大拇指大小(見第四張照片,6月9日拍攝)長成拳頭大小。6月11日採收2顆瓠瓜,距播種日約2個月,同時瓠瓜主蔓、子蔓、孫蔓沿著空地上的枯枝往周邊攀爬,葉片又大又綠,其間或聳立著如橄欖狀的雌花,其下或懸垂著如葫蘆狀的果實,乍看之下非常賞心悅目(見第五張照片,6月9日拍攝)。惟若仔細觀察,則可發現莖蔓上爬滿黑螞蟻,也聚集著臭屁蟲,抓不勝抓,到6月底時,有些受粉過的花蕾枯萎掉,有些葉子也發黃,不過繼續有收成。直到 7 月下旬,枯萎現象日趨嚴重,果實都長不大,8月14日遂將四棵瓠瓜的莖葉連根拔除。

瓠瓜收成較差的原因可能如下:一、蟲害嚴重卻未噴農藥;二、天熱卻澆水不足;三、結果期有機肥施的不夠且未加施含磷、鉀成分較高的化肥;四、莖葉貼近地面不易拔除雜草。至於今夏,將會利用棚架栽植瓠瓜,希望能有好成績。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茄子






夏天的季節性蔬菜多為果菜類,冬天則為葉菜類,通常配合節氣種植的蔬菜,病蟲害較少,生長也較好,去年清明過後曾種植茄子,即為一種典型的夏季果菜。
4月22日買了12株茄子幼苗分兩行定植在畦塊,行、株距約莫30~40公分(見第一張照片,4月25日拍攝),定植前,照例先將畦塊翻土(土要翻的深)、曝曬(至少兩三天)、整平,施基肥(粉狀有機質肥料,肥效不高但具改良土壤效果)等,定植時,苗則種的較淺,但不致傾伏,這是所謂「耕深種淺」的原則,蔬菜達人一再提醒我要記住。定植後,隨即用灑水壺酌量澆灌,以使根部快速和周遭土壤密合。買的苗通常較健康,也省去育苗的時間,數量更可控制,價錢又不貴(一株約2~5元,視何種蔬菜而定),非常適合業餘小規模種植者,關鍵是找到一家有口碑的店。茄子幼苗成長很快,每隔二星期就施追肥(顆粒狀有機肥),5月3日曾培土,5月13日在畦塊地面上舖乾蘆葦草以保濕、防蟲,6月初在每株成株主幹附近立一支柱(見第二張照片,6月9日拍攝),都是檢自社區後山竹林裡廢棄的竹子,同時摘除底部的老葉、黃葉,但沒有摘心,以利成株往上長。由於沒有摘除腋芽,也沒有整枝,以致葉子長的又大又多,紫色的小花卻開的不多,因此加施43號化肥(磷、鉀成分較高),茄子花終於逐漸增多。當然,由於沒有噴農藥,蟲也非常多,主要是一種青色毛蟲和一種臭屁蟲(俗稱),對前者,蔬菜達人建議在成株主幹接近地面周圍灑石灰,我未接受,只偶而用手去抓蟲;至於後者,確實有股臭味,難以忍受,且抓死後會流綠色液體,只得將它們一一輕輕活捉放進塑膠袋後捏死。6月11日採摘第一條茄子,距定植日50天左右,至於如何判斷茄子已可採摘,主要是觀察茄頭的萼瓣是否和茄身鬆脫,若是,即摘之(見第三張照片,7月8日拍攝)。7月進入採收旺季,除加倍澆水(有時用塑膠管對畦塊灌水)和勤施有機追肥外,就是適時採摘,除自家食用外,並分送親朋鄰居享用,雖然收成的茄子遠較市面賣的為瘦小,但肉質非常嫩,鄰居讚賞有加,有一位鄰居在感謝之餘,並回贈其友人在拉拉山種植的水密桃,驚喜之餘,實在愧不敢當,可算是種菜後的意外收穫,與左鄰右舍的互動明顯增加,這是始料未及的。8月18日聖帕颱風來襲,茄子枝幹被吹倒甚多,還好未如黃秋葵般的嚴重(見第四張照片,8月19日拍攝),可能是枝幹不太高之故,經重新固定後,仍繼續開花結果(見第五張照片,9月13日拍攝),直到9月底,總計收成了340條茄子。

種茄子的經驗中,最讓我懷念的並不在收成,而在茄子的莖、花、果,甚至葉脈,都是或淡或深的紫色,美極了。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黃秋葵







秋葵是夏季消暑的佳餚,通常是先切段後,用水川燙一下,拌以醬油、醋、柴魚片,很開胃,去年夏天曾種了8棵,總共採摘437粒,可算豐收。
4月11日播種,16日就發芽,不過4月22日曾買了四棵現成的幼苗先種植在畦塊(已做好翻土、整地、施基肥等工作),4 月29日再將自己播種發芽的幼苗移植了四棵到畦塊,以便比較他們會不會有所不同。為避免雨水濺起泥土佈滿葉面,同時保持土壤濕潤和防蟲,蔬菜達人教我用菜園周邊隨處可拾的乾枯蘆葦舖在畦塊上(見第一張照片,5月18日拍攝),幼苗生長迅速,每隔20天就施追肥,約5個禮拜就開出第一朵花,葉面比手掌還大,但有些被蟲吃得很厲害(見第二張照片,5月29日拍攝),6月7日開始在枝枒處結果,並採摘第一粒秋葵,距種植幼苗日不過45 天,這時樹幹高度快接近我的肩膀(見第三張照片,6月9日拍攝),7月進入採收旺季,由於沒有摘心,秋葵樹幹不斷往上長,由於每有一個新枝枒就結一顆果,因此果實愈結愈高。至於現成幼苗和播種幼苗的成株和果實主要有兩點不同:前者成株枝幹較為壯碩,莖葉呈深綠色;後者則較為纖瘦,呈淺綠色。再者,前者果實粗壯深綠,後者細長淺綠。想想,必是品種略有不同之故罷。8月18日聖帕颱風來襲,菜園損失慘重,8棵秋葵雖已用木桿做支架,但幾乎都被吹倒,所幸沒有被折斷(見第四張照片,8月19日拍攝),命運沒有木瓜樹那麼悲慘,因此趕緊把他們扶正,再用繩子捆住,沒想到都再度欣欣向榮,有一棵的高度甚至超過2.5公尺(見第五張照片,9月13日拍攝),當然也繼續開花結果,直到9月16日採摘最後3粒,8棵秋葵樹幹也到了被悉數拔除的時候。
從秋葵的栽種經驗中,在短短的五個月裡,每一棵幾乎結到55顆果實,真是不可思議,而淡黃色的花朵,在炎炎夏日裡,則顯得尤其清爽,即使遭遇颱風侵襲,也能繼續生長,讓我深深體會到植物生命力旺盛和堅韌的一面。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兩棵木瓜樹






去年菜園曾種兩棵木瓜樹,記得是用從市場買回來吃的木瓜剖開後挖出的種子,經過略微乾躁,撒到菜園一角,沒想到幾乎全都發芽,長出小小的子葉,由於專注於學習種菜,就任由木瓜苗生長,除了偶而澆水、施肥,幾乎沒有做任何處理,以致大多數都擠在一塊,難以分開,最後只挑了兩棵比較挺直的移植到畦塊,沒想到3、4月間已長到膝蓋上下的高度(見第1、2張照片,分別攝於3月21日及4月25日),看起來似乎頗有可為。
5月底有一天去理髮,跟店老闆聊起種木瓜,他告訴我兩件事:一是木瓜樹的葉片數,每一葉柄上有五片以上,是母的,會結果;五片以下,是公的,不會結果,要拔掉。二是木瓜長到足夠高度時,要適時在底下淡褐色樹幹部分用刀砍幾下,不要太深,或者把樹幹折彎到上半部貼到地面,但不可完全斷掉,這樣就會多結果。對於門外漢的我而言,聽來簡直有點兒像天方夜譚。理完頭髮,老闆竟然邀請我到附近去看兩棵木瓜樹,一棵距理髮店只有幾步路,豎立在人行道邊,約有一層樓高的樹幹上刀痕累累,歷歷在目,另一棵較遠,當走完巷道左轉,赫然看見一棵幾乎是橫著生長的木瓜樹,樹幹如碗口大小,葉片又大、又多、又綠,長度應有3 公尺,真是大開眼界,心知又遇到一位果樹達人矣。讚嘆之餘,發覺兩人除了老闆和顧客的關係之外,藉著木瓜樹,似乎又多了一層亦師亦友的新關係。自此之後,去探望母親時,偶而就把種的還不錯的有機蔬菜送給老闆夫婦品評。至於菜園裡的兩棵木瓜樹,很幸運地,都是母的,在不知不覺間已長的比我都高了,其中一棵甚至超過2公尺,枝葉強壯茂盛,頂端逐漸開花、結果(見第3、4張照片,攝於7月8日),當然,也從沒忘記不時在樹幹上砍個幾刀。由於木瓜樹顯得頭重腳輕,遂在帕布輕度颱風來襲前(8月7日),用木條將底部樹幹略微固定,並安然度過,8月12日尚首度採摘兩棵青木瓜,一顆送親人,一顆家人自己煮木瓜排骨湯享用之,心中十分感謝理髮店老闆的指導。不幸的是,8月18日聖帕中度颱風來襲,雖然事先做了一些補強工作,但山上風勢出乎意料的強勁,隔天早上到菜園一看,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整個菜園,兩棵木瓜樹都斷倒在地(見第5張照片,攝於8 月19日),無法挽救,委實令人痛心。那幾天電視上曾播出的花蓮果農的柚子遭颱風肆虐掉落滿地的畫面,也始終縈迴腦際,難以忘懷,對種菜屬於玩票性質的我而言,終於能夠深刻體會到專業農遭遇天災時那種攸關家計的錐心之痛,這就是同理心罷。
颱風已過去四個多月,現在的菜園比颱風前又擴大一些,當然再次撒撥了一些木瓜種子,有的已經發芽長出如小拇指長度的幼苗,頂著四片小小的子葉,今年是否能夠長成和去年模樣相同的木瓜樹呢?且拭目以待。

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小黃瓜豐收記






小黃瓜是胡瓜的俗稱,屬於一種夏季蔬菜,可以涼拌或炒雞丁,是去火的美食。今年夏天有一個畦塊(長400公分、寬80公分)種了12棵,總共採收了216條,初次栽植就有此成績,蔬菜達人認為相當不容易,爰將生長過程作一簡單說明。
由於菜園畦塊土質較差,種植前先翻土並混以粉狀一號有機肥約4~5個塑膠水杓的數量,肥力雖較弱,但具改良土壤效果,可當作基肥用。4月12日播種,在畦塊上大約每隔50~60公分挖一淺洞,播一、二粒種子後再覆一層薄土,共種兩行。每天傍晚適時澆水,4月19日開始發芽(見第一張(右上依序往下)照片,4月25日拍攝),總共長出14株幼苗(最後長成的有12株),由於有的長出兩株幼苗,有的未發芽,因此在4月29日曾做調整移植,使每株間格一致化,並於5月1日在每一植株附近5~10公分處均勻地施以粒狀三號有機肥料,肥力較強,當作追肥用,5月10日又施一次,這時植株高度已及膝,生長速度很快,葉片又綠又大,植株的莖開始撐不住了,5月12日經由菜園老師的幫助,利用幾天前我撿拾自社區後山上竹林裏廢棄的竹子搭成V型支架(見第二張照片,5月18日拍攝),而為使植株往外生長,以便每一植株可以保持空氣流通,陽光也能夠充分照射得到,透過蔬菜達人的建議和示範,5月24日學會用菜園四周隨處可拾的老蘆葦桿依著V型支架豎立於畦塊邊緣,並將蘆葦枯葉一一垂下,植株的鬚莖即會抓住蘆葦葉、就著蘆葦桿往上、往外攀爬了(見第三張照片,5月29日拍攝)。植株於5月17日開始開花,黃色的花朵吸引許多蜜蜂來採蜜,5月24日開始結果,5月27日開始採摘三條小黃瓜(見第四、五張照片,5月29日拍攝),距離播種日只有45天,而植株生長的最茂盛的時候,大多超過兩公尺的高度,綠油油的,看起來非常漂亮壯觀,想想看,從一粒約1/4白瓜子大小的種子,在不到50天的期間,長成比人還高的成株,算是見識到自然界的神奇奧妙了。最後一條小黃瓜是在7月16日採收的,同時拆除支架,整個結果期長達一個半月,在結果早期每隔10天即施追肥,並隨時摘除植株的老葉和枯葉,以利結果,當然也不斷地採摘完全有機的小黃瓜,自己吃不完,就分送親朋好友鄰居品嚐。
今夏小黃瓜的栽植,蔬菜達人居功厥偉,非常感謝他將種菜的一些knowhow毫不吝嗇的傾囊相授,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蘊藏著一些為人處事之道,自己所收獲的又何止是216條小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