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菜園裡的芥蘭菜
















芥蘭菜俗稱甘藍菜,是一種典型的冬季蔬菜,深綠色的葉片特別大,食用部分則是它的嫩莖(通常要略微剝去外皮)和頂端的小葉片、花苔等,粵菜館的蠔油芥蘭是一道經典菜餚,但以往在家中卻很少烹調,自從種菜之後,每年冬季間就經常成為家裡晚餐的一道菜,有時簡單地將剛摘下的芥蘭莖葉連花苔清炒一盤,味道十分特殊。
今年冬季的芥蘭菜是在去年8月23日向一家種籽店買了一小包種子(10元),隔天就把一個比較小的畦塊劃分為四片,分別播下芥蘭菜、包心白菜、綠花椰菜、嫩莖萵苣等四種蔬菜的種子,芥蘭菜的種子還剩很多,放在冰箱裡明年可再播。苗床裡芥蘭菜的種子發芽尚稱順利,即使九月初的連續幾天大雷雨也沒有對芥蘭菜幼苗造成明顯的不利影響(見右下照片左邊兩塊紅磚之上的幼苗,去年9月11日拍攝),但9月13日的辛樂克颱風卻使所有幼苗都傾伏,而且葉片有腐爛現象。雖然如此,仍讓它們繼續生長,而在10月2日將其中的24株芥蘭菜幼苗移植到一個畦塊(見左下照片,去年10月2日拍攝),惟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幾乎每株幼苗都是歪斜的,並不是好苗。由於這個畦塊於翻土後曾挖開施以自製的堆肥,定植幼苗前又施以有機的粉狀基肥,並和畦塊表土混合,加上適時澆水、施粒狀的有機追肥、鬆土等,這批先天不良的芥蘭菜幼苗,生長情況出乎意料的良好,每一株的基部葉片又綠又大(見右中照片,去年10月30日拍攝),但是卻不開花,可能和暖冬有關,以致沒有嫩莖、嫩葉可以食用,似乎白忙一場。同時,暖冬又導致蟲害極為嚴重,在農藥用的極少、用手抓蟲效果也有限的情況下,原本又大又綠的葉片幾乎被蟲啃食殆盡,遂在11月下旬陸續將坑坑洞洞的大葉片悉數摘除,主莖也一併切掉,只留下基部,蔬菜達人見之,告以原始的葉片要保留,抽苔時的嫩莖才會比較長。由於大葉片不見了,抓蟲、鬆土就容易多了,加以適時施肥、噴藥,並勤澆水,原本已變得光禿禿的芥蘭菜又重新長出大量的新葉(見左上照片,今年1月7日拍攝),同時在主莖切割處也長出許多嫩莖並抽苔,只是如蔬菜達人所說,每枝嫩莖都較短 (見右上照片,今年1月6日拍攝),但無論如何,今年總算吃到芥蘭菜了,當然莖葉的嫩度比往年的確是差了一截。
從這次種植芥蘭菜的經驗中,又再次體認到植物驚人的生命力,它們對環境的適應力是如此地充滿韌性,值得我們深思。

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兩位菜園的過客


自從前年(2006)八、九月間開闢菜園以來,倏忽已邁入第三個年頭。新年伊始,氣溫很低,山上更是有點兒天寒地凍的味道,雖然每天仍會到菜園活動筋骨,主要是採摘一些蔬菜,諸如菠菜、小白菜、茼蒿、山東大白菜、高麗菜、蕃茄等,或送親友,或自家食用。自從進入冬季,由於下雨,土壤比較濕潤,毋須每天澆水,抓蟲、施肥、鬆土、噴藥等工作也不多,因此不會流汗,更不會覺得疲累,種菜的辛勞感不見了,反而覺得怪怪的,似乎不像在種菜,但是到菜園動一動,整個心情極好,確是不在話下。
今天是禮拜天,上午要開車載太座下山買菜,以致通常都是在下午小睡之後才去菜園,但該採的菜前幾天都已陸續採了,菜園裡其實沒有什麼活可做,只是把剛發芽的梅花蘿蔔略微疏苗,把黑柿蕃茄的腋芽拔掉,隨意在畦塊之間走動之際,無意中看到「鎮園之石」後面放著一個透明塑膠袋。這時,腦海中就想起大約十天前,一位老婦人曾經路過菜園,談起她的種菜經驗,並熱心推介一種辣椒新品種,感激之餘,請其能否贈送一些種子,可趁下次上山之便,放在菜園裡的大石頭後面,我願意試種看看。打開塑膠袋,裡面果然是兩包辣椒種子,一包裡還附有一張紙條寫著「新品圓」三字,想是辣椒品種稱號,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塑膠袋裡竟然放了一粒顏色鮮紅的生辣椒,長逾10公分,果柄處直徑有1.5公分,外觀非常漂亮(見右上照片),這位老婦人真是有心人,遂趕緊把一些種子播在一個畦塊的邊角,希望能夠順利發芽,若能結出像所送樣品般的果實,自當回贈,數量不限。
播好辣椒種子、略微澆水之時,遇見一位曾經路過菜園、駐足寒暄的登山客,打過招呼後,他再次停步,聊起種菜經,所謂「一回生,二回熟」,這次就聊得比較久。得悉這位年齡應在四、五十歲上下的先生,竟然是同宗,乃毛遂自薦,告以「老周的菜園」部落格一事,歡迎其上網點閱,他也禮尚往來,告以在Google的Blogspot也有一部落格「蒼之行」,主要介紹他的登山經驗,也記述一些植物生長過程,天下事真是無巧不成雙。惟天際雲層漸厚,時間漸晚,只得暫時打住談興,歡迎他再來菜園。
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想我和那位老婦人、這位周先生素昧平生,只緣在山上的菜園碰巧相遇,就能有很親切的人際互動,大自然確是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讓人的心靈得以擺脫束縛,變得比較開放,真正地享受「活在當下」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