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年夜飯

         






        自從學習烹飪以來,倏忽已滿兩年,對做菜逐漸得心應手,因此決定除夕(29)的年夜飯由我來嘗試掌廚,不再像往年訂購大量年菜,實際上,這種訂購的年菜對老年人也不太適合。由於時間充裕,經和家中太座商議,針對要來家裡過年的兒子、兒媳及兩個孫女的口味(他們偏好蔬菜),設計出七菜一湯的家常菜。其中油燜筍是小孫女的最愛,仍採外購方式,剛好小年夜(28)的晚餐,我們是在一家竹北有名的客家菜館聚餐,就順便多叫一份油燜筍帶回家,已備隔天年夜飯上桌享用。至於湯,兒子自告奮勇願意做一道十分道地的酸辣湯,因此我只做了六道菜,分別是四喜烤麩、開陽白菜、豬肚炒筍片、碗豆炒蝦仁、清炒菜心及乾煎鯛魚片,沒想到每道都相當受歡迎,甚樂也。

這六道菜中,開陽白菜、碗豆炒蝦仁及乾煎鯛魚片是平日經常都在做的,雖然六人份的量比兩人份要大許多,尚可應付自如,無論嫩度及脆度都還掌握得住,只是四喜烤麩、豬肚炒筍片及青炒菜心平常甚少為之,以致做起來略感費心費力。四喜烤麩的食材除烤麩之外,還選用了豆皮、香菇、木耳、胡蘿蔔及筍片等,重點是烤麩先要用中小火煎成表面金黃,然後和其他食材(切塊或切片)加入醬油、鹽、糖等調味料燜煮,俟確定入味即可盛出享用。至於豬肚炒筍片,主要工序是在清洗除去附著於豬肚表面的肥油,並要切成大塊先行用水煮熟(如此炒出來的豬肚才會嫩),然後再切成小片和筍片一起下鍋,放上醬油等調味料燜煮即可。清炒菜心的主要工序則是在於要先用菜刀從底端略微切開菜心外表的硬皮,再用手剝下,然後用刨刀把殘留的外皮纖維清除乾淨,切成斜片下鍋燜煮稍許時間,撒些鹽即可盛出。總共六道菜的烹飪時間約1.5小時,好在上桌後就可開動享用,冷颼颼的除夕夜能吃到熱呼呼的菜餚總是令人食指大動吧!

每當吃年夜飯的時候,常會讓我想起已經過世多年的母親準備豐盛年菜的光景,尤其是素十錦、紅燒素丸子、紅燒獅子頭及蛋餃、炸春捲等等,都是功夫菜,上餐館都吃不到那麼可口道地的菜餚。更沒想到的是當年老婆和我帶著兒子女兒一家四口除夕回父母親家吃年夜飯,現在卻是兒子媳婦帶著兩個孫女來我們家吃年夜飯,雖然我做的菜比起母親來,相差豈止十萬八千里,但是其中所蘊含的親情之愛則是無分軒輊,甚至可謂歷久而彌新。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觀霧檜山巨木群步道









        最近女兒、女婿返台度假,照例安排到觀霧健行,並擇定上個月(202312)26日趁天氣放晴,去走檜山巨木群步道,兒子也有興趣,特別休假參加。經考量大鹿林道山路彎道甚多,而今我已邁入七十七歲,為策安全,因此租了一部四輪傳動的電動休旅車前往觀霧。

當天上午九點我們從竹北住家出發,行駛68快速道路轉接212縣道上山,鑒於前年底四人同去觀霧健行榛山步道的經驗,我因坐在後座而導致到達觀霧山莊後發生身體不適,因此這回改坐右前座,雖然山路曲折,卻能完全適應,約十一點抵達觀霧山莊,果然下車後身體狀況如常,內心略感欣慰,自己體能並未隨著年歲增長而老化。順帶一提,電動休旅車在這兩小時多的山路行駛約耗掉30% 的電力,而下山耗電極其有限,因此可以完全不用充電,事實上,觀霧山莊停車場已經設立兩個充電樁,十分貼心。在觀霧山莊用餐完畢之後,隨即將車往回開到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停車場停放,先在附近的雲霧木棧步道走了一圈,有觀景台可眺望聖稜線,約花了30分鐘完成,算是為今天的重頭戲暖身,也順便消化一下剛吃進胃裡的豐盛午餐。

我們從遊客中心沿著樂山林道行走約一公里到達檜山巨木群步道登山口,到巨木群的距離有2.7公里,幾乎都是土石路,坡度並不大,若干陡坡(例如一、二號巨木之間路段)則有鋪設枕木,雖然如此,由於身處海拔2,000公尺多的高山中,上坡時我仍會感到極端費力,沒走幾步就得停下略微休息,以免心跳超過140。但沿途大多路段尚稱平坦,走起來可謂相當輕鬆,並可遠眺山景,例如平常從竹北方向看不見的鵝公髻山和五指山的背面,現在則正相面對,有如近在咫尺,邊走邊瞧,頗覺驚喜。到達巨木群後,總共有五株千年以上的巨木(最古老的一株已有2,000多年)坐落其間,並有步道相連,每一株的周邊則建有木板平台以供觀賞,且立有看板解說。抬頭仰望這些年代如此久遠的巨木,雖然歷經各種大自然的變化與打擊,如今卻仍然能夠活生生地聳立在這裡,充滿著欣欣向榮的生命力,讓我在乍舌驚嘆之餘,更令我肅然起敬。面對它們,不禁感到人的一生顯得何其短暫,人又是多麼渺小,在它們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真該懂得謙卑才是。

         觀賞完畢,隨即循原路返回遊客中心,總計健行10公里,約花了4小時,回到家已過七點。這次中級山健行雖然相當疲累,卻是十分值得,衷心感謝女兒、女婿及兒子的用心,使我有機會在這把年紀仍有機會做這種頗有挑戰性的登山健行活動。

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魚蝦類的簡易家常料理

         









        基於預防 三高及促進胃腸健康等考量,我們兩個老人家的三餐較少進食紅肉(如牛肉、豬肉、羊肉等),肉類蛋白質的營養主要來自白肉(雞肉及魚蝦等),而每天晚餐的主菜幾乎都是魚蝦類,我比較常做的有清蒸大比目魚片或尼羅河紅魚、紅燒輪切鮭魚排、燙鯛魚片、乾煎鱸魚排或帶殼蝦、蝦仁豆腐、碗豆炒蝦仁、生菜蝦鬆、清炒蝦等等。周而復始,有時難免會吃膩,於是就會做一些微調,例如鱸魚排改用清蒸或紅燒方式,或把鯛魚片先用紅糟醃過再乾煎,有時改買鮭魚腓力排切成厚片來乾煎,乃至改用蘆筍或玉米粒來炒蝦仁等,不一而足,庶幾使晚餐的菜色盡量有稍許變化以增進食慾。

魚蝦類的料理最重要的就是食材的質量,我通常是到大型超市購買冷凍或冷藏的魚蝦,以其比較安全衛生,並保有一定的新鮮度,而且經過處理(例如做成魚片或魚排或蝦仁),通常魚類解凍後用清水略微沖洗即可,若是整條新鮮魚,雖然購買時超市會當場做刮除鱗片及清除內臟的處理,仍須仔細沖洗殘留的血水,而蝦仁則須檢查腸泥是否剔除乾淨,若是帶殼蝦尚須處理蝦頭及腸泥等。總之,由於事先已經過處理,因此購買價格通常會比傳統市場略高。以下擇要簡述我對魚蝦類料理的烹飪經驗。

有關魚類料理,我主要是用清蒸或紅燒的方式,以清蒸大比目魚片(200~250公克)為例,食材洗淨後平放盤中,再將少許蔥(切成段)、薑(切成片)鋪在魚片上面,然後倒入一匙料理米酒、一匙半無鹽醬油於盤中,放進電鍋蒸熟(大約五、六分鐘,亦即外鍋放入半米杯的清水)即可食用,魚肉相當軟嫩可口。再以紅燒輪切鮭魚排(250~300公克)為例,食材洗淨後,用廚房紙巾將魚排表面水分抹乾,炒鍋放入少許油,等油熱後用中小火將鮭魚排兩面煎到略微焦黃,及時放些蔥段、薑片及蒜瓣,同時倒入一匙料理米酒、一匙半無鹽醬油,再撒一些砂糖,並加入不到半米杯的清水,蓋上鍋蓋燜煮三~五分鐘,用筷子插入魚排以確定是否熟透,隨即連汁一起盛出放進食盤享用,如此做法的魚肉通常不至於像乾煎的那樣,吃起來很材,而有一定的軟嫩度。

蝦類料理則以熱炒為主,以清炒蝦(150~200公克)為例,蝦仁洗淨並確定腸泥都已挑掉,用廚房紙巾將蝦仁表面水分抹乾,再視每個蝦仁大小切成兩段或三段放入碗中,撒上少許鹽及適量樹薯粉攪拌均勻,炒鍋放入少許油,等油熱後將蝦段倒入用中小火翻炒,適時澆上一匙紹興酒,大約翻炒三分鐘蝦仁就會熟透,隨即盛出即可享用,香味及脆度都夠。至於蝦仁豆腐的做法,蝦仁部分(150~200公克)的處理如同清炒蝦,只是在蝦段用中小火略微翻炒到八分熟要先行盛出,把切成小塊的家常豆腐放入蔥薑爆香後的炒鍋中略微翻炒,加少許清水燜煮三、四分鐘,再把已經炒好的蝦段放入鍋中,和豆腐混合均勻,撒些鹽及蔥花,繼續翻炒一下,即可盛出享用。若是生菜蝦鬆,食材則略微複雜,除蝦仁(150~200公克)外,尚需荸薺(六、七顆,傳統市場可以買到並已剝去外皮)、香菜及生菜(最好是有機的),生蝦仁的處理方式也和上述清炒蝦相同,只是每個蝦仁要切成更多的小段(例如六、七段),荸薺拍碎後切成細小顆粒狀,香菜切成蔥花一樣,等炒鍋油熱後,先把切成小段的蝦仁倒入略微翻炒約二分鐘,再放入切成顆粒的荸薺翻炒約一分鐘,撒些鹽並澆上一匙紹興酒,繼續翻炒一下,最後撒上切成蔥花狀的香菜,即可盛出,用生菜包起蝦鬆就是一道相當美味的菜餚。

以上所述魚蝦類的家常料理,做法都相當簡易,感覺上,只要多做幾次就可以逐漸拿捏火候的竅門,我目前仍在學習階段,做出來的菜餚,無論色香味都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如今不翦冒昧,提出一些粗淺心得,期與同好切磋互勉。

2023年11月7日 星期二

新冠病毒確症紀實

         自從新冠病毒爆發以來,自己雖然已經退休,日常生活作息的調整相對較有彈性,但仍須經常外出,或是去人潮聚集場所如傳統市場、超市、超商、銀行等從事採買及辦理金融,或是去野外登山健行。惟以防範得宜,因此雖屬高風險群,卻很幸運一直未被感染,家中太座這四年來幾近足不出戶,因而也得以安然無恙。

熟知上上星期四(1026)上午到傳統市場採買蔬果肉品,一時疏忽沒有戴口罩,隔天(星期五)感覺身體有些痠疼,還誤以為是星期三登飛鳳山多走了三公里之故,因此並未在意,晚上參加社區會議也沒有戴口罩,而當晚睡眠相當不好,無法熟睡,並感覺身體有些發冷。星期六開始咳嗽,整個人困乏無力並有稍許發燒及鼻塞,似乎和一般的感冒診狀不太一樣,研判自己可能確症新冠病毒,星期日早上遂做自我篩檢,確定陽性。經徵得太座同意,決定在家進行隔離管理,總計五天(1029~112),盡量讓自己多休息多喝水,並開始服食清冠一號,前兩天是標準劑量,每餐飯後10克;第三天繼續篩陽,但由於開始流汗,除咳嗽及多痰外,精神體力都有明顯恢復,因此後三天劑量減半。第六天再行篩檢,仍呈輕微陽性,咳嗽及多痰現象並未完全消失,惟由於身體狀況已無大礙,遂決定日常作息回歸正常,至於外出到人潮聚集場所則戴口罩以免傳播病毒,迄今已過10天,so far so good! 此外,必須一提的,則是太座在我確診後兩天也被感染,這雖是難以避免,但內心深感歉疚,所幸醫師判斷為輕症,甚至毋須服藥,只是她身體原本比較虛弱,以致康復的速度頗為緩慢,目前還在靜養中。

檢討自己確症新冠病毒,雖是本身有所疏忽(報導曾指出當前在台灣是這一波新冠病毒的高峰期),但終究還是因為年紀大,免疫力下降之故,即使自己經常運動也難以完全避免不被感染,所幸已經接種過三次新冠疫苗,最近又剛接種流感疫苗,而新冠病毒也已流感化,因此確症後的反應,迄至目前為止,看起來並不嚴重,只是這個病毒確實很傷元氣,需要時間透過飲食及運動來調理,尤其要注意長新冠後遺症問題,對老年人而言,這絕對輕忽不得。最後,願意提出一點懇切的建議,敬請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不要逞強,盡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場所,若非去不可,務必養成戴口罩及勤洗手的習慣,並隨時留意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以策安全。

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老年健康經驗談

         前不久兒子參加研究所同學聚會,主要為20多年未曾見面的論文指導教授慶生,教授湊巧與我同齡,已經退休,兒子有line給我謂以 看了教授才驚覺 father 的體能維持的很好,這句話讓我陷入沉思。回想自從服務公職30多年後,毅然選擇55歲優退(2002),倏忽已逾20年,不知不覺間,自己就從壯年邁入老年。近年來,每次初中同學或大學同學聚會,看到許多同學老態龍鐘甚或因病離世,自己則似乎顯得相對年輕,惟以並未深究其因,現在經兒子這麼一說,心想若能找出箇中關鍵,或許對老年人如何能夠活得健康會有些幫助。基此,遂對自己退休之後20多年來的生活做了一番審視。

記得退休前後的那幾年,自己的身體雖無重大疾病,但多年的公務員生涯,因久坐辦理公務及缺乏運動所導致的毛病則無一倖免,諸如彎腰駝背、腰酸背痛、髖關節痠痛、消化不良、鼻子過敏、咳嗽多痰、痔瘡便秘等等,甚至有一段時間還因骨刺而導致右腿麻痺,再加上長年忽視口腔保健所肇致的牙周病及腮腺炎。這些毛病雖然尚未嚴重到危及生命,但有時須到醫院治療,對我的日常作息已經造成相當程度的困擾,而現在除了偶爾還會出現輕微的胃脹氣或鼻子敏感,其它竟然都消失不見了,當然也沒有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問題。這到底是哪些關鍵因素造成的,讓我感到相當有趣,茲從運動(廣義,包括勞動)、飲食、用腦等三方面分述如下。

在運動或勞動方面,退休之後自己最大的改變就是種菜。記得是在2006年夏季,當時新店住家社區後方有一大片地主未加利用的山坡地,雜草叢生,但已有幾位蔬菜達人在地主默許下開闢菜園種植蔬果多年,承蒙他們的協助及指導,讓我也有機會依樣畫葫蘆,透過清除一叢又一叢比人還高的蘆葦,最後開闢出一個50坪大小的菜園。這種體力勞動在炎炎夏日做起來極端費力,跟退休前坐在冷氣間辦公完全不同,但自己咬緊牙關還是撐了過來。隨後開始學習種菜的各種工序,包括翻土、清除石塊、做畦、播種(或植苗)、澆水、施肥、除草、除蟲、鬆土、採收等等,進而學會搭棚架、做堆肥、挖深溝(防田鼠)等更為粗重的工作,年復一年,自己愈做愈有勁,皮膚更是曬得黝黑,簡直變成一個莊稼漢了。直到2018年夏初,開始準備搬離台北才畫上休止符,我相信這段將近12年的種菜日子為我晚年的體能打下相當堅實的基礎。不過,種菜的缺點則是極端傷腰,同時對強化腿腳的肌力較無幫助,因此搬到竹北之後,雖然由於找不到合適菜園,未再繼續種菜,惟經考量自己體能狀況,決定改以登山健行取而代之。5年多來,幾乎每星期(上午)外出登山健行3~4次,由於大多是獨自為之,基於安全之故,擇定離住家較近(車程1小時左右)、距離在5~6公里之間、約需2~3小時即可走完全程的路線,例如飛鳳山步道(芎林鄉)、鳳崎步道(新豐鄉)、馬胎古道(尖石鄉)、寶山水庫步道(寶山鄉)、十八尖山步道(新竹市)、頭前溪高灘地步道(竹北市)等都是我經常會去的,至於車程較遠的騎龍古道及大崎棟步道(橫山鄉)、五指山橫向步道(北埔鄉)、獅頭山步道(峨眉鄉)、鳴鳳古道(獅潭鄉)等則偶爾為之。沒想到此舉不但緩解了腰傷,也使腿腳變得健壯,體能得以進一步提升,今年以來並改穿赤足鞋,期望再強化腿腳的肌力。

在飲食方面,自己以往一向偏好紅肉及甜點,自從種菜之後,飲食習慣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進食蔬果的比重明顯增加,但最重要的改變並不在食物本身,而是整口牙齒重建,正應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老話。我的牙齒天生排列參差不齊,從小就有蛀牙,很早就牙齦萎縮,吃飯非常挑食,加以並未養成飯後睡前漱口刷牙的習慣,因此牙齒經常出問題,並且一直採用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方式加以處理。長久下來,年近70歲時,天生的真牙已經所剩無幾,幾乎都是固定假牙或活動假牙,而牙周病則日益嚴重,甚至引發腮腺炎,右耳下方臉頰在用餐時突然腫脹,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口腔問題十分嚴重,必須下定決心,做全面性及根本性的治療。感謝一位大學及研究所同學的推薦,得以到一位專精於牙周病的台大醫學院教授所開設診所,進行整口牙齒重建。從2017年初開始,先經過整體評估,然後逐顆牙齒做適當的治療(例如有的是根管治療,有的是打釘子或拔除、有的部分則是開刀或矯正等),俟全部治療完成之後,隨即開始製作及安裝新的固定假牙,最後則是製作及安裝新的活動假牙,整口牙齒重建完成已經接近2019年底。雖然歷時將近3年,而且所費不貲,但我認為十分值得,即使部分牙齦無法再行增生,惟牙周病卻完全得到控制,而且透過勤刷牙漱口,口腔衛生也得以確保,最為重要的則是牙齒咀嚼力變得非常強,食慾因而大增。雖然如此,並沒有放任自己大快朵頤,每天的進食仍繼續以蔬果為主,下午3點左右並有一道水果餐(5~6種水果),至於肉類則以白肉為主,紅肉吃的不多,同時盡量避免含有精製糖成分的食品。最近1年多來,太座因退化性關節炎而無法提重物,改由我外出買菜及下廚做菜,由於毫無這方面的經驗,一旦做起來可謂相當具有挑戰性。所幸在太座指導下終於逐漸駕輕就熟,而我設定的目標就是如何在少紅肉、少鹽、少糖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燒出相當可口的家常菜,目前尚在努力中。

在用腦方面,一般而言,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多會著重安排遊山玩水或種花蒔草等比較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活動,我在退休後的頭幾年也是如此,曾經在楊梅鄉間買了一棟有院子的透天厝,除了方便和太座帶著兩隻收養的流浪狗到處走動,也可以在院子裡種些花草怡情養性。此外,當時也經常陪著初期失智的母親到台灣北部各地景點遊玩,並且或和太座、或和以往同事去大陸自助旅遊等。但是自從種菜之後,這類活動就大幅減少,反而是使用電腦的時間相應增加,主要是為了迅速蒐集有關種菜的各種資訊,隨後又透過女兒的協助,在網路上開闢了 老周的菜園部落格,把自己種菜的經驗寫成短文,配合圖片加以發布,以期和各地同好分享種菜心得。搬到竹北之後,雖然不再種菜,但這個部落格並未關閉,而是改以把自己平常所翻譯的文章(主要和腦部健康及宗教信仰有關),或者所撰寫的短文(主要和登山健行及下廚做菜有關)配上圖片,繼續發布於 老周的菜園部落格,提供給有興趣的網友參考,同時也藉此督促自己多多用腦,以期避免記憶力減退。不僅如此,透過處理這個部落格的經驗,我也得以輕鬆地走進網路世界遨遊,汲取自己所喜好的各種知識及訊息,拓展視野,明顯提升了心智活動的廣度和深度。

總之,過去20年的退休生活中,種菜及登山、整口牙齒重建及多吃蔬果、撰寫及翻譯文章等應該是促致我得以保持老年健康最為關鍵的因素。不過,每一個老年人都有其獨特的背景,我的這些經驗並不適宜直接套用,但若將之一般化,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那就是一個老年人若要活得健康,先決條件就是規律的運動、均衡的飲食,以及多用腦,雖然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但每一個老年人如何考量本身狀況找出切入點,並且付諸行動去具體實踐才是關鍵。最後補充一點,老年人常見的健忘、失眠、前列腺肥大等毛病,我也是無以避免,只是或者程度輕微,或者服藥控制即可,迄至目前,日常作息並未受到不利影響。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莎莎醬三明治早餐



        長久以來,我的早餐都是相當簡便,有時開封一包從大賣場買的真空包裝蔘雞粥(用微波爐加熱),搭配一個用電鍋蒸熱的超市冷凍肉包,或者在住家附近早餐店買的水煎包或蛋餅;有時則沖泡一碗麥片粥,搭配一片塗抹果醬(或黑芝麻醬)、夾著水煮蛋(切片)及肉鬆或者只是單純裹著自製鮪魚沙拉的吐司,就可解決。不過,自從養成下午吃水果餐的習慣,同時開始學習做菜之後,早餐也相應有了些許改變,尤其是在今年夏季嘗試自行製做番茄莎莎醬三明治,頓使早餐胃口大開,因此,現在幾乎每天都是一碗麥片粥配上番茄莎莎醬三明治,外加一些水果如木瓜和蘋果等做為早餐,到目前為止,仍然百吃不厭。

所謂番茄莎莎醬三明治,是指在一片吐司上面先塗抹少許黑芝麻醬,再放上切成片狀的水煮蛋及一些肉鬆,然後鋪上薄薄一層酪梨片,最後把適量的番茄莎莎醬堆放在最上面就算完成,當然食量大者,可以再放一片吐司蓋住,那就可稱做典型的番茄莎莎醬三明治矣! 我由於篤行飯吃八分飽的原則,因此省掉最上方的那片吐司,惟仍以番茄莎莎醬三明治稱之。

至於製做番茄莎莎醬的食材,主要是生鮮的番茄、洋蔥、香菜及檸檬汁等四樣,我通常都是到有機商店購買三顆牛番茄、一顆洋蔥(或白色或紫色)、一小盒香菜及一顆檸檬,費用在150元上下。這樣製做出來的番茄莎莎醬放進冰箱冷藏,約略可供四到五天的早餐之用,由於都是有機的,雖然生食,卻相當放心。而番茄莎莎醬的製做工序則極為簡單,先把上述食材洗淨,番茄內外去梗、洋蔥剝去外皮,將它們都切成小丁,再把適量(通常選取兩把)的香菜切成小段,然後全部放進玻璃容器用筷子攪拌均勻,再將檸檬切片,用手把新鮮的檸檬汁擠壓出來滴進容器,並加入適量橄欖油,再行攪拌一下後,將玻璃容器蓋緊放進冰箱冷藏一小時即可食用。

莎莎醬(salsa)是一種源自墨西哥非常流行的醬料,通常會放入辣椒做成辣醬,放一些在墨西哥捲餅裡甚或洋芋片(potato chip)上當做零食來吃,真是人生一大享受。現在我把它做成三明治當早餐,可謂又營養又健康,而且清爽可口開胃,尤其適合夏季來享用。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大崎棟古道和騎龍古道

新竹橫山大山背地區有兩條很熱門的古道,一條是大崎棟古道,另一條是騎龍古道,兩者還可以銜接。它們離住家很近,開車前往約30~40分鐘即可抵達,兩條古道長度分別約兩公里,多為石階或石板路面,兩小時之內即可來回走完一條古道全程,當地海拔高度在400~700公尺之間,林相不錯,因此我有時會選擇週間去健行,以避開週末人潮及車潮。

大崎棟古道入口在樂善堂附近,設有兩個停車場,但車位有限,所幸可以設法尋找路邊停車,基本上停車問題並不嚴重。古道是一路踏著石階或石板上行,直到山頂,總共有1,655階,沿途樹木蔥鬱,除了竹林、柳杉林、櫻花樹之外,尤多古老壯碩的油桐,五月油桐花盛開,相當美麗,因此博得大崎棟桐花步道的美稱。再者,無論入口處的樂善堂(海拔近500公尺)或峰頂(海拔略超過700公尺),視野都極為開闊,整個新竹地區從山邊直到海濱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此外,樂善堂附近的農民市集、大嬸婆的家(手工窯烤麵包)、高頂農莊等在例假日多有營業,尚可一飽口腹。

騎龍古道入口(有三處)則在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原為豐鄉國小)附近,建有一個相當大的停車場,可停多輛汽車。一般都選擇由二號入口進入古道,踏著石階路一路下行,穿過茂密的柳杉林,經過第一座糯米橋(用糯米、紅糖、石灰做黏著劑建成的拱形石橋)之後,沿著溪澗邊的小路前行,溪水清澈,孟宗竹、筆筒樹高大挺直,恍如置身十分幽靜的森林,這一段路是騎龍古道的菁華,值得慢慢欣賞。然後遇到第二座糯米橋,若過橋即會開始一路往上行,並踏上一段百年石階,最後從第一入口接回人文生態館;若不過橋而繼續直行,則會遇到第三座糯米橋,這時或可迴轉改走泥土小徑接回第二座糯米橋,或繼續往前走,來到古道出口,最後接上到樂善堂的車行柏油道路(35-1)

騎龍古道海拔雖然在400公尺上下,景觀卻不比大崎棟古道遜色,甚至尤有過之,無論是具有先人智慧的糯米橋、古道沿途矗立的許多古老石墩(麒麟頭及龍身的造型),以及豐鄉國小廢校後轉型成人文生態館所保留的許多歷史性資訊,在在顯露一種在地文化的底蘊,即使設在館內的大山北月餐廳所提供複合式養生飲食,也嗅得出年輕老闆如何用心推動在地發展。

記得上月中(315日上午)健走騎龍古道,在上述古道出口附近,遇一當地中年人,熱心告以從該處一條產業道路往下走約一公里有一條新鋪的石階步道,兩邊都是參天柳杉,景觀極美,可通到豐鄉瀑布,不妨探訪,看來大山背地區還有甚多秘境,以後可要多去走走。